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轉】關於讀經的一些感想/信願持名001

【轉】關於讀經的一些感想/信願持名001

讀經,想必是我們學佛的道路上的必修課。有些大根器者,通過修學禪宗等能鍥入佛法,大可不必「入海算沙」不必「鑽故紙」,但像我這樣障深慧淺之人是不能不讀經典的。那如何讀經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末學學佛十來年,在這方面犯錯不少,首先在這裡懺悔。末學智慧未開,業障深重,但也從經書中受益匪淺。末學感覺來論壇後,貢獻給論壇的太少太少,而從大家的貼中收益頗深。末學學佛,除了親近依止師和參加共修等活動外,主要的時間都是從念佛和讀經中進行的。關於讀經,有一點點小的體會,但自己沒有智慧,更多的是引用,供養大家。


一、首先是選擇,或者說是找到合適自己的經典。

佛在《四十二章經》中說「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也就是說學佛法就是譬如吃蜜一樣的,中間也甜,邊上的也是甜的,都是一味的,首先不要有分別心。《金剛經》言:「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楞嚴經》說:「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壇經》上六祖開示:「何以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即漸,見疾即頓,法無漸頓。人有利鈍,故名漸頓。」

自己合適的,也就是有緣的,對機的。有的人結緣到的第一本佛經,就適合自己,有的人看了很多後找到對機的。有的人會不自覺的喜歡一本經典,這類故事大家肯定耳熟能詳,這就是緣份。《華嚴經》、《法華經》等是非常好,都是經中之王,但我們如果無法鍥入,或者一時無緣,那就不如找到對機的經典。末學看到一則事例,一位學人讀了很多年《法華經》,仍然對經中的意思難以理解,自己的病痛也沒能治好,但讀《地藏經》後反而治癒了自身的病,並且對經意體會頗深。當然,讀《法華經》的利益可能不再眼前,但起碼這位學人讀《地藏經》相應後會更精進的修學佛法。末學本人讀了幾遍《楞嚴經》感覺自己智慧不足,目前感覺很受益的就是《地藏經》,雖是部基礎經典,其實義理也是極深的。末學因此嘗到了如大海一滴水般的法味,也使末學對一些修學佛法上的疑問解開,對我這個業障凡夫也是如飲甘露。末學認識的一位師兄,讀很多經論都是尋文字意,無法受用,但讀到了《佛說療痔病經》,短短幾天治好了他幾年的痔瘡,因此信心大增,這本經就正是對了他的機緣。畢竟佛法如藥,眾生都「有病在身」,佛也是「對症下藥」的。

至於如何找到對緣的經書,這個一般自己會有感覺,或者一讀就歡喜,或者有感應,或者有體悟等等。這裡,就要根據每個人的因緣了,不多說了。

二、讀經時要如法,真誠、恭敬是非常重要的。

印祖開示說,「有一份恭敬,即得一份利益;有十分恭敬,即得十分利益」「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何謂恭敬?印光大師云:「淨手潔案、主敬存誠、如面佛天、如臨師保,則無邊利益自可親得。」--凡欲閱讀經典,須先洗手漱口、潔淨几案、端身正坐、合起雙掌,然後以拇指與二指翻開經本,慎重小心保護經文,勿令染污、勿使損毀。一則保持經文壽命,二則保持經文完整,三則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則遠離諸過也。

何謂不恭敬?印光大師云:「若肆無忌憚、任意褻瀆、及固執管見、妄生譭謗,則罪過彌天、苦報無盡也。」例如將經典放置不淨几案上、或置於世間雜亂書中、或放置最底處、或床頭上、或置衣物中,或用指甲劃經頁翻閱、令經篇上有指甲劃痕,或用口涎沾於指上來翻經頁,或用二指及中指夾起經文翻閱,或穿鞋時用手指提鞋、再用此手翻閱經典,或眼看經文、心思經文,雙手無事,則閒摩其腳及腳指隙,然後再用手翻閱經典。或正在觀閱經時,咳嗽、打噴嚏、打呵欠不用手掩口,或正閱經時,未將經覆蓋便與人談話、及大說大笑,或不端身正坐、及半坐半臥、並斜身翹起腳來閱讀,或將經置於腿上翻閱,或將經書卷起,當小說唱本看等等。以上各舉不敬經典有十五種,若詳舉則無量矣。

以上為引用,或許有人認為主要應在自心,這些太執著,太著相了。但,如果自己沒有達到「應無所住」的境界,沒有真正破相,那說什麼不著相就是自欺其人,無形之中造下惡業。末學經常不注意這些,後來一點點的認識到了這些的重要性。同樣是讀一部經,是否恭恭敬敬,效果差別可能很大。有時如法了,讀一部要超過不如法時的百部。認識一位居士,即使在家裡讀經做佛事時也有時穿上海青或居士服,我問她在家裡怎麼還這樣,她說這樣效果會好很多,她有過切身的體會。這些,都說明了重視佛經的重要性。經典乃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誠敬。

三、其他使讀經更受益的方法。

這些方法,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已有了境界,可以說這些全是「形式」,但達不到境界,這些還是很有用的。

1、家中有佛堂或供養佛像的,最好誦經前先上香,沒有的也可以誠心祈求。也就香贊和開經偈要認真完成,如有佛在面前。我常祈求佛菩薩在誦經過程中加持,使誦經順利,能通過誦經早日開智慧。這樣的目的是減少雜念,早日入佛知見。至於效果,師兄們可以真誠的去嘗試,佛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也就是誦經,也求佛力加持!這個其實就是「香贊」的意義之一。

2、唸經時能跪著就跪著,能盤上腿就不坐著,「身心不二」。末學跪著讀經的感應總比坐著強很多,盤腿往往妄念比坐著少。還有就是關掉手機,把一切外物處理得當。別唸經前廚房做著一壺水,或等別人電話,或想著幾點開始的什麼電視等,這樣效果可想而知。唸經時,桌前可以放一杯清水,如果渴了就在念到一個段落時喝下去,免得還要再去別處找水。還有就是,唸經時會對水有加持力,這個水就如同念了大悲咒的「大悲水」,是有加持力的。

3、唸經時有感應了,不要執著,或者聞香,或者見到像,或流淚,繼續讀就是了。不然就全顧著這些了,讀經剛得點兒小定又會消失。很多人讀經和解經分開,讀時以達到攝心為主,也就是「因定生慧」的路線,這個很多大德都推崇。末學一般讀經時不去尋思經的意思,就是讀。這樣的體會是,一部經讀多了讀熟了,會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兒或者想解他經論時或聽開示時,不經意的想到一句對應的經文。還有就是盡量不要中斷,我讀《地藏經》這樣的經典一般就是一次一部,當然讀《楞嚴經》這麼長的就很難一次完成。

4、讀到一個階段不得已有別的事兒,或休息完再讀時,最好再上香、祈求。這樣再繼續。讀到一個階段也最好作下回向,不然假如讀經完處理事兒時有嗔心或貪心等,很多功德都漏掉了。當然,也許有的師兄說這樣太執著「功德」和「形式」了,哈哈,末學境界不夠啊。

5、讀完,最好最好念補闕箴言,當然您如果一個雜念不生,一個字沒錯,每個音都准,也行。這個開始我也不重視,懺悔!當然,如果您認為讀幾遍這個作用不大,那說明太「疑」了。念完,一定要回向、最好唸唸三皈依文,再懺悔。這樣,懺悔、皈依在頌完佛經後就有得到加強。因為頌完經往往心淨,有加持力,容易相應。暫時,就先想這麼多了,希望師兄們補充和指導。

四、依教依經奉行。

這點,應該算最重要的,因為佛法畢竟是要實踐。但這個,末學沒有資格說太多,因為依經奉行,就是整個修學佛法的過程,讀經也是之一。怎麼去做,經論上都有,重點是落實。

每天都檢討自己的行為,自己說的每句話,每個起心動念,都要與佛經、佛法對照,然後修正、落實。末學就常把佛法當學問「研究」(懺悔,阿彌陀佛!),今天上午與一位師兄聊天時還得到指點。那位師兄說,當今人們學佛很多人喜歡「研究」自己遠遠沒證悟到的境界和教理,這樣不如腳踏實地的從基礎做起。確實,我師父也指導過我幾次,說佛經的境界是要證悟後才會理解的,我常犯眼高手低的錯誤。這些,就在此懺悔吧!!!

曾看過一段開示:「成道的因緣,不在所學的教理多寡,而是在受用行持上。世人學佛,雖強記多聞,卻不能時時觀照思維,在行住坐臥中精進落實,只不過將佛法當成世間知識學習,所以無法受用。」

以上這些,是末學的一點粗淺體會。實際上都屬於「漸」,沒辦法,障深慧淺!供養大家,但願對大家有益,作拋磚引玉吧。

此帖,若有點滴功德,願以此回向給末學賢志累生累世的怨親債主,願他們業障消除,離苦得樂,與弟子賢志解冤釋結。阿彌陀佛!

弟子賢志在此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收集一些佛法與人生的文章,這裡的文章皆是轉帖。不回答問題或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