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第三集》16 /雲鶴教授

(附錄一)什麼是正確的科學態度

科學態度是什麼?所謂態度(attitudes)乃是一種比較固定的反應(responses)意見(opinions)或信念(beliefs),因此所謂科學態度乃是一個人在研究科學時所持有的一些觀點、看法、心理的傾向或心理上的準備。一個人如果能夠具備正確的科學態度,則不僅在科學研究上能夠避免誤入歧途,減少許多錯誤,而且能夠迅速導致正確解決的途徑和結論,同時在為人處世方面,還可以促進人際之間的和諧,增加成功的機會;此外在政治實施上,尚可促進民主的精神,容忍的態度,尊重別人的習慣,使政治制度更為健全,更上軌道。由此可知,科學教育的實施不僅關係個人的成就,同時也足以影響社會人際之間的關係。科學與民主兩之間存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係,乃是世公認的一種事實。因此有不少學曾經主張,要健全民主政治必先發展科學教育。我們儘管無法訓練每一個人都成為科學家,然而我們卻可以,設法培養每一個人具備正確的科學態度,這是我們教育工作應有的認識,也是應該努力實現的一種任務。
那麼什麼正確的科學態度呢?近年來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大都公認,必須具備下列的一些心理特質,玆分別列述如下(註一)。並請先進方家惠予指正。



第一、必須具備強烈的好奇心(intensive curiosity)—要研究科學首先必須對萬物慼到濃厚的興趣,換言之,必須貝備強烈的好奇心理,對於大自然各種現象或問題,喜歡加以探索研究,事事均想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求個「水落石出」,明瞭相,否則決不輕易放棄,因此好奇心乃揭開宇宙奧密的一把鑰匙。.近代科學之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也特別強調這種態度的重要,因為「人類要進入科學的王國,首先必須變得像嬰兒一樣的好奇才行。」可見好奇心乃是科學研究的原動力。

有「發明大王」尊稱的愛迪生(Thomas Edison)小時候異常的好奇,凡事都想追究原委和相,有一次看到其他的孩子玩氣球,他便懷疑為什麼氫氣球會昇空,既然這類空氣會昇空,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利用它來幫助人們達到昇空飛翔的目的呢?為了實現這種夢想,他便慫恿鄰居的馱孩子吃下大量的沸騰粉,以便在肚內產生足夠的氣體,不料人還沒能昇空,肚子便脹得發痛,結果被人家責備了一陣。又有一次,愛生看到母雞孵蛋,他便懷疑人能否代替母雞孵出小雞來?為了尋求這一答案,他便趕走母雞,把雞蛋藏置於身上的大衣內部,然後整天坐於雞窩上面,他的母親費了半天才在農場找到正在從事古怪實驗的小孩,他的實驗雖然沒有具體的結果,卻充分顯示他研究的熱心。此外,愛迪生在小學入學之後,經常向老師發問種種「奇怪」的問題,例如: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為什麼火會燃燒?為什麼遠的東西看起來較小,而近的看起來較大?……等等一般人「視為當然」的現象,由於過分的好奇和喜愛發問,竟然被其老師視為不堪造就的「低能兒」,因此入學不到三個月便被迫退學離校,幸虧他有一位賢明偉大的母親,由於母親繼續的指導學習,並鼓勵他從事各種的研究,充分滿足他的好奇心,愛迪生終於發明了大約兩千種的新事物,成為科學發明史上最卓越,最偉大的一位人物。

現代心理學曾經發現,一個嬰兒在呱呱墜地時,其所具備的概念可說全然闕如,幾等於零,然而發展至小學之前,這一兒童所擁有的各種概念竟然可能達到數千之多,這種驚人的進步主要來自兒童天生好奇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他們隨時隨地在發問「為什麼迼樣?」他們處處都在從事摸索、試探、玩弄,以便多認識過去所未曾見過的、聽過的、嚐過的、操作過或體驗過的新奇之事物,因此知識經驗日日增加學識經驗不僅不能增進,反而可能造成退化、落伍的現象,中老年人所以無法長進,甚至心智不斷的衰退,事實上與好奇心和求知慾的軟缺乏,關係最為密切。因此一個兒童要不斷的增進智慧經驗,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啟發兒童的好奇學的態度,並且盡可能的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千萬不要在他們發問多次之後便責罵他們:「小孩子應該有耳而沒有嘴巴!」這是每紅位教師或父母所應該注意的事。要知道「生長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杜威語),讓兒童隨時隨地,時時刻刻充實經驗,豉勵好奇從事研究,乃是導其生長,增進智慧,開發潛力,邁向成功的最佳途徑。

第二、要具備謙卑的態度(Hurnility)—科學家與其他偉大的人物一樣,大都具備了虛懷若谷異常言兼卑的態度,很少有驕傲自負、狂妄自大或目空一切的習慣。也惟有如此,他們才能不斷的繼續努力,不停的探討鑽研,發掘創造、永遠不以己有的成就感到自滿。俗語說:滿招損,謙受益。唯有謙遜卑下的態度才能使人變得更有成就。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幾乎莫不如此。

孔子為至聖先師,儒家大宗,學貫天人,為萬世所敬仰,然而卻經常不恥下問,而且謙稱:「吾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換言之,自己的學問並非天才所賜,而是因為喜好古代的典籍禮儀學說,經過發憤努力,廢寢忘食,長期困苦而學得的結果,這是一種謙虛的表現。「西方的孔子」蘇格拉底(Socrates)其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及震古爍今的智慧,一直都是古代西方文明的象徵,儘管他一直被稱讚為最具有智慧的人物,然而蘇氏在生前卻不斷的向他人表示,「我什麼都不知道,只有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的無知。」蘇氏平常走路的時侯,經常彎著腰低頭,他的學生有一次甚感疑惑,就問他為何如此,蘇氏回答說:「當麥子成熟的時候頭總是低的。」這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教訓。

十七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牛頓(Issac Newton)曾經向世人表示,他並非一般人所稱讚頌揚的科學奇才他說:「我常覺得自己不過是像一個無知的小孩,在海濱上遊玩,偶然發現一些發亮的貝殼,由於好奇的作崇,而加以觀察一番而己,事實上,整個宇宙的奧密,就像那浩瀚的海洋內部一樣,是我們無能為力的。」因此,我們都應該體會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一句話:「每一個.人在偉大的造物面前都應該變得謙虛和卑微才行。」

曾經榮獲諾貝爾獎金的楊振寧博士,有一次回國講學,記問他對於學術的研究工作有什麼感想,他當時作了一個非常令人難忘的談話,他說:「當我中學畢業的時侯,我感到幾乎什麼都懂,可是當我大學畢業的時侯,我感覺到自己所懂的只是滄海之一粟,而自從從事專業的研究工作之後,我發覺每一個細小的問題足以產生巨大而複雜的新問題,因此研究愈深入,便愈覺得待究問題的浩瀚無窮,同時也愈發覺顯得自己能力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暫……因此現在除了我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部門之外,我什麼都不敢表示意見(大意如此)。」這些話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科學工作最好的寫照。

西方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發人深省的這一段話,他說:「一個人如果驕倣,即使是身為天使也會淪為魔鬼;如果是謙卑,雖是凡人也會成為聖賢。」由此可見,謙卑不僅是一種美德,而且也是導至成功和偉大的一個途徑。

第三、要具備懷疑的精神(skepticism)—要發掘相獲得理,除了要具備好奇好學的態度之外,還應該進一步具備懷疑的精神。所謂懷疑,並非疑神疑鬼或互相猜忌,而是凡事圴應細加思考,不要道聽塗說,不可盲從附會,不輕易相信權威,如此必然可以發掘更多的問題,獲得更多的象。所謂學思並重,作學問除了「學」以外還必須運用「思」和「問」的功夫,所謂「思」或「問」主要還是教人要能懷疑,一個人如果能夠懷疑,則小疑可得小悟,在科學史上我們可以發現許多重大的創造或成就都是歸功於懷疑的結果。

科學之父培根曾經說過下列的一則故事:中古時代歐洲的僧侶大都是飽學之士,他們為了研究學問常常行定期的聚會和討論,有一次在聚會中有人提出了一個特殊的問題,即「馬的牙齒有幾顆?」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加以回答,後來僧侶中的一些長老就要求大家離去之後運用當時的研究方法—翻閱並搜索古代希臘羅馬權威的典籍,尤其是阿里斯多德的著作,來尋找問題的解答,然而經過一段時間辛勤的搜查之後大家仍然未能找到答案,因此在下一次的聚會中,這個長老便鄭重的公開宣佈:「馬的牙齒有幾顆」這個問題的解答是永遠無法揭開的一個謎!這時候有一修道院的小和尚,在旁邊聽到這種宣佈之後,覺得十分的奇怪,後來由於忍受不住心中的困惑,便鼓起勇氣向會中的長老說明,如果要知道馬的牙齒有幾顆,只要到附近的馬打開馬的嘴巴,然後數一數,不就立即獲得了答案嗎?這些長老聽了以後,不僅不同意這個小和尚的建議,反而勃然大怒,對於這種違返傳統的研究方法痛加指責,接下令鞭打這個藐視權威叛經離道的少年,然後把他驅逐出修道院,永遠不得回來。由此可見,崇尚權威不准懷疑的結果,只有造成長夜漫漫的「黑暗時代」。

十七世紀以前,大家都相信埃及的天文學家托勒米(Ptolemy)的學說:地球是太陽系的中心,太陽環繞地球而運轉,甚至聖經都持著相同的觀點,幾千年來大家都公認這種主張是一種無可爭辯的「理」。後來哥白尼(Coperni-cus)經過仔細的觀察研究之後,便大膽的懷疑這些「理」的正確性,由於他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終於推了過去「權戚」的主張,天文學也因此產生了觀念上的大革命。古代希臘的科學鼻祖阿里斯多德(Aristotle)曾經主張:一切物體下墮的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例,換言之,重的物體必然比輕的物體先墮地面,幾千年來大家都對此深信不疑,然而到十七世紀時,有一位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便懷疑逭種學說的正確性,後來在著名的比薩斜塔公開做實驗,結果證明了物體不分輕重均同時著地,因此也就打破了這一「權威」的定律,物理學也因而向前邁向了一大步。

理性主義大師笛卡兒(Reni Descates)特別強調,唯有透過「懷疑」這種思考的歷程才能領悟理,所謂》「我思故我在」,一個人必須懷疑自己目前的一切,追究其來源,最後才能獲得實確切的結果。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面臨著五花八門的世界,邪說詭辯到處充斥,假黑白混淆不清,處身於這一光怪離陸,日益複雜,令人迷惑徬徨,甚至令人眼花潦亂的時代中,我們更應該具備一對懷疑的慧眼,冷判斷一切,如此才不致於自己陷於迷失或錯誤。

第四、要有恒心,不怕失敗 — 從事科學研究與其他任何事業一樣,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及不怕失敗的氣,才能有所成就。因為科學的研究乃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連這續歷程(a never ending continuum),在中途實驗失敗或遭遇挫折乃是意料中事,也是十分自然的現象,因此必須具備極大的耐心和毅力,如果遭遇失敗也不能因此就灰心氣餒。我們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言:「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應用於科學上的研究可說最為恰當,因為不管古今中外,一切偉大的發明或成就,沒有一件不是經過長期的嘗試錯誤和一再實驗的結果所完成的。

過去有一種治療梅毒非常有效的藥品稱為「六O六」,這種特效藥發明之後風行一時,替千千萬萬的病患解除了痛苦,對於醫療的貢獻可謂其功厥偉。然而為什麼要將此藥取名為「六O六」呢?據說最主要的理由乃是因為這種藥品是經過六百零五次的實驗失敗之後才提煉成功的。

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設法製造成功一種優良耐用的A型蓄電池之前,曾經失敗過五萬次,他的助手望堆積如山的實驗紀錄之後便對愛迪生說:「愛迪生先生,我們放棄吧,因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愛生望了他一下,然後回答說:「先生,你錯了,我們並沒有失敗,我們只不過是實驗五萬種不適用而已。」由於愛生不承認失敗,繼續研究,最後終於實現了長期夢寐以求的理想。

有史以來第一個曾經拿到兩次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居禮夫人(Madame Curie)為了發現並提煉於射性的元素「鐳」,曾經與她的夫婿居禮先生,在一個簡陋的實驗室中日以繼夜的從事工作,他們失婦倆人天天劈柴生火,把一公尺直徑的大鍋爐中的瀝鈾煮沸,然後加以處理,有時往往工作到深夜還不能休息。由於實驗室非常破舊,冬天的時侯寒冷的北風凍得他們不斷的發抖,夏季的時侯又把他們烤得滿頭大汗,然而他們毫不埋怨,從不氣餒,如此辛辛苦苦的花費了四年之久,終於煉得了零點一公克的鐳,我們知道四年是多麼漫長的一段時間,何況又是從事單調而辛苦的工作。如果是換上一般人,不要說是四年,只要四個月,甚至僅僅四十天,或四天都會覺得不勝煩厭而無法忍受。由此可見,一般人大都只會羨慕別人的成就,稱贊別人的榮譽,而往往忽視了這些人成功的背後必須付出多少辛苦的代價,愛迪生曾經感慨的說:「天才是什麼呢?天才乃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辛勤工作加上百分之一的慼。」由此可見,不怕困難或失敗,持之以恒不斷努力,乃是創造非凡事業的一種必備條件。

第五、在消極方面 — 不要有偏見 — 不要根據某些部分的事實或片面的了解便遽下結論,因為這類的結論往往失之武斷,因此只能稱為偏見,而非正確的象。我國有一個成語故事「瞎子摸象」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些瞎子僅僅根據自己對大象所作的部分之觀察便以偏概全匆匆下結論,結果自然非常可笑。然而我們一般人卻常常犯下這種錯誤而不自覺。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面目清秀非常可愛的兒童,也往往會斷定他是一個劣等生。對於一個各種學科成績不隹的兒童,我們也常常因此就斷定這個兒童其他術科的成續也「必定」是不如理想。事實上這些「偏見」的結論往往與事實有相當的出入,甚至是完全相反。我們常常發現有許多啟智班的學生(亦即智能不足兒童)長得非常清秀可愛。此外,我們也經常發現許多面貌不揚的兒童卻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有些兒童學科很差,但卻具備美術、體育、工藝或音樂方面的特殊才能,這種現象可謂屢見不鮮。日本有一位剪紙藝術家山下清(Kisohi Yamashita),由於作品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因而被尊稱為「日本的梵谷」,然而他的智商卻還不到七十,是一個典型的低能兒。過去嘉義市北興國中有一位學生游○海,特具繪畫的天份,每次參加校外繪畫比賽,均榮獲名列前茅,表現十分優異,然而他卻益智班的學生,國中畢業時所認識的字據說還不到一百個字。

國立師大張春興教授,為了解一般女教師對於男女兒童的態度是否有偏差,曾經作過一次的調查研究,他首先以抽樣的方式選擇了台北的三十位國小女老師,並向他們調查下列六個問題,其結果非常令人驚訝:(一)有些學生的行為非經懲罰不能改善,請問您在過去所懲罰的學生中多半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三十位女老師全部答稱所處罰的多半是男生),(二)男女生之間有衝突時,在未明真相之前,您直覺判斷錯的一方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有廿二位答稱男生錯),(三)您認為行為比較合乎標準的是男生還是女生?(結果三十位全部答稱女生的行為比較合乎標準),(四)您對男女生希望比較殷切的是男生或女生?(結果二十一位答稱對男生希期較殷切),(五)男女生行為表現比較使您失望的是男生或是女生?(結果有二十一位答男生較令其失望),(六)以「身教」言,學生們在行為方面受您影響較大的是男生或女生?(結果有二十五位答女生受其影響較大)。

由上述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明瞭目前在女教師班級中男生的處境是如何的為難,教師對於男生的期望較為殷切,但失望也較大,因此常給他們更多的懲罰,結果也就難免影謽師生之間的關係,造成學生適應上的困難,甚至將問題行為帶進社會與家庭。事實上這些問題原因,主要還是由於女教師具備某種偏見的態度所造成的,偏見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判斷和行為,由此可見一班。

由於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慾望,有自己特殊的生活背景、教育訓綀從及不同的人生觀、社會環境和歷史傳統,因此也就難免產生種種的偏見,這種現象不僅是一般人無法避免,即使是偉大的學或著名的人物也常常無法例外。例如古代希臘最著名的「學之王」柏拉圖(Plato),儘管具備了最卓越的智慧,然而他卻始終在自己創設的大學門口掛上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不懂幾何免進此門。」他對幾何的重視和偏愛竟然達到這種地步。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學者,也是引起近代教育大革命的思想家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盧氏在其名著「愛彌兒」(Emile)一書中,不斷強調應該以個人主義的精神和自然主義的原則來實施教育,以便兒童能夠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充分發展其個性和潛力,而培養最健全的人格,然而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方式,只適用於男孩,對於女孩,他便堅決主張應用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他認為女人的主要目的在於服侍丈夫和取悅男人,因此不應該傳授他們男孩所必須學習的科學和哲學,她們只能學習烹調、插花、女紅、家事、以及研究男人的心理,同時還要她們自小就養成忍耐受氣和接受命運的態度。希特勒(Adolf Hitler)曾經一再的誇耀,強調日爾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因為「如果把德國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政治家、文學家及其他著名的學者從世界偉大人物中刪去,則人類的歷史便將黯淡無光。」此外還有更極端的偏見,例如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一再強調悲觀主義,因為他認為人生充滿了痛苦的過程,世界充滿了殘酷的事實,而死亡之神的來臨是絕對不可避免的結果。然而另一個學者萊勃尼玆(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卻竭力提倡樂觀主義,因為他認為這個世界乃是人類所可能獲得的最美妙、最幸福的一個生活環境。同樣的一個世界和人生,竟然會有如此極端不同的觀點,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

由上述種種的例證,我們可以了解,世界上幾乎到處滿著偏見,因此我們如果要明瞭萬物的相,必須先排除(或避免)使我們產生各種錯覺的偏見。我們一旦清除了各種偏見,我們的心靈才能像一面平靜的鏡子,不再受到各種蒙蔽和干擾,而能夠忠實而芷確的反映出大自然的真面目(註二)。職是之故,我們如果要研究一個問題,就必須要在正反、利弊、得失,各方面都要加以了解,千萬不可只注意聽取片面一方的意見或證據,唯有如此,所獲得的結論才能更為正確可靠。

第六、積極方面,應該力求客觀,相信證據

要具備科學的態度,除了在消極方面不要有不合理的偏見之外,積極方面更應該力求客觀。所謂客觀乃是不要使用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的方式來妄加推論,不要以自我的尺度來量一切。所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語)而且心胸開、頭腦冷靜,一切的判斷不受先入為主的觀念或感情的好惡所影響,一切的結論均以確切而充分的證據為基礎,而且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謂「一絲不苟」絕不含糊。換言之,有一分的證據只能說一分話,有三分的證據也只能說三分話,不能誇大事實,淡化事實或歪曲事實,同時相信「在科學研究上唯一確定不變之事乃是凡事皆無絕對」(The only certainty in scientific study is uncertainty)換言之,相信或然率(probability)存在的事實,天下間並無絕對的事,凡事皆有種種的可能。因此凡事皆不意氣用事、不堅持己見、客觀的接受各種的事實,這才是最正確的科學態度。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果我們稍加注意,便可以發現目前社會上處處都充滿了偏見和禁忌,例如視四、十三、週五等等為不吉利,生肖八字不合不能結婚,孤鸞年不能嫁娶,重視命名學、改運……等等。此外,許多人在表達對某些事物的看法時,時常未能表現客觀的態度,有些甚至十分的武斷,例如過去有不少的學者曾經公開表示:「我寧可病死也不願意吃中藥,以免對不起我所受的科學教育,因為中藥最不科學。」我們非常懷疑這些學者立論的根據是什麼?他們是否曾經對中藥作過長期深入的客觀之研究?我們同時也懷疑,為什麼過去一直被某些國人斥為「不科學」的針灸術,近年來經過歐美醫學界的實驗研究後,竟然被推崇為「醫療技術上的奇蹟」?美國石油大王老洛克菲勒,晚年得眼疾,找遍全世界名醫均無法加以治療,後來到北平被中醫治療而重見光明,他在感激和佩服之餘立即捐獻鉅款而後設立了北平協和醫院,這件事情又說明了什麼?此外,有許多醫生發現應用西藥無法治療的一些疾病,中藥卻能夠奏效,這又作何解釋?由此可見,要批判一件事物必須審慎和客觀,不能草率和武斷。

此外,還有一個普遍的偏見,許多人動輒就表示:「現代是科學時代,怎麼還在相信上帝或信神?這些根本就是可笑的迷信。」這偅無神論表面看來似乎非常「科學」,然而我們如果加以冷靜的思考,卻不能不產生許多的懷疑:(一)如果信神即迷信,那麼為什麼科學最發達的美國,人們大都相信神?他們在每一張美鈔和銅幣上都印上「我們相信神」(In God We Trust)便是最好的一種證明。(二)美國歷屆大總統在就職典禮時,為什麼要一手拿著聖經,手宣誓,並祈求神賜福其國家?(三)為什麼前美國卡特總統在召開重要國際會議之前,每次都要一再祈禱神賜給他信心和能力?(四)美國蓋勒普先生(Mr. Gallop)曾經調查前三世紀大科學家共三百位,結果發現他們之中無法知道其信仰佔百分之三,不信神者佔百分之五,而相信神(或上帝)的科學家竟然高達百分之九十二!(註三)科學家大都最客觀,最重視證據,而絕大多敷的科學家卻相信神的存在,那麼這又作何解釋呢?(五)全世界的人口將近五十億,而信神的人口竟占一半以上,這又是為什麼呢?(六)美國一醫生穆迪博士(Dr. Raymond A. Moody Jr.)在幾年前曾經運用最客觀和最科學的方法對死而復生的人們(共計一百五十個個案)作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令人驚訝的現象,這些人在死亡期間竟然都遭遇到幾乎相同的經驗,而且都證明了人有靈魂,而靈魂有極清楚的知覺。而且還有奇特的人形亮光體(可能是神或天使之類物)出現來引導他們(註四)。

這些科學研究所獲得的證據,似乎提供我們另外一個世界的奧祕,面對這些以及其他日益增多的研究發現,我們是否必要對於宗教信仰的問題重新加以認識和檢討呢?此外,在因果現象方面,我們也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善有善報」及「惡有惡報」的多證據,對於產生因果的道理也有許多合理的論證,難道我們還能將它當作「迷信」而一味加以排斥嗎?總而言之,我們要在下任何結論之前,都應該再作客觀細心的研究和了解,如此才能作最正確的判斷。

最後,讓筆者作一個簡單的結論,一個接受現代教育和科學訓練的國民,不僅應該具備種種專業的知識,而且更應該具備科學的素養和科學的態度,唯有如此才 能圓滿適應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什麼是正確的科學態度呢?今天許多科學教育專家大都一致公認,必須具備下列的一些特質:(一)強烈的好奇心,(二)謙遜卑微虛懷谷的態度,(三)事事懷疑的精神,(四)永遠不怕失敗的恒心毅力,以及(五)消極方面不存偏見,(六)積極方面力求客觀和相信證據以求相的態度。不過目前有一部分學者,認為除了上述的主要特質之外,還可以再括下列的一些部分,例如:(一)負責合作,(二)細心謹慎,(三)重視數量,(四)尊重理論結構,(五)精益求精,不斷求進步……等等。倘使人人都能夠培養並建立各種合理的科學態度,我們相信不僅能夠促進科學的發展,實現科學教育的目的,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推動民主的政治,促進社會人際之間和諧,而達成科學救國和建國的理想。

(本文摘自拙作:「現代科學教育之探究」一書 板橋教師研習會 七三年六月出版 )


http://www.chinamorality.org.hk/big5/publication/11-charter16.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收集一些佛法與人生的文章,這裡的文章皆是轉帖。不回答問題或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