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奉佛敕命 仍住娑婆世界度眾生的 賓頭盧尊者——神奇的「應供」故事/勸發菩提心
【原文】《請賓頭盧尊者經》 大正藏 第 32 冊/【宋】三藏 慧簡 譯
天竺國,有優婆塞國王長者,若設一切會,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
賓頭盧者,字也。頗羅墮誓者,姓也。其人為樹提長者現神足故,佛擯之不聽涅槃。敕令為末法四部眾作福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願受我請。於此處食。
若新作屋舍。亦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捨床敷止宿。
若普請眾僧澡浴時。亦應請之言。願受我請。於此洗浴。及未明前具香湯淨水澡豆楊枝香油。調和冷暖。如人浴法。開戶請入。然後閉戶。如人浴訖頃。眾僧乃入。凡會食澡浴。要須一切請僧至心求解脫。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屈。
近世有一長者,聞說賓頭盧阿羅漢,受佛教敕,為末法人作福田。即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氍氀下遍佈華,欲以驗之。
大眾食訖。發氍氀華皆萎。懊惱自責。不知過所從來。更復精竭。審問經師。重設大會。如前華亦復皆萎。
復更傾竭盡家財產。復作大會。猶亦如前。懊惱自責。更請百餘法師。求請所失。懺謝罪過。如向上座一人年老。四布悔其愆咎。上座告之:
汝三會請我。我皆受請。汝自使奴門中見遮。以我年老衣服弊壞。謂是被擯賴提沙門不肯見前。
我以汝請,欲強入。汝奴以杖打我。頭破額右角瘡。
是第二會亦來。復不見前。我又欲強入。復打我頭額中瘡。
是第三會亦來。如前被打。頭額左角瘡。是皆汝自為之。何所懊惋。言已不現。
長者乃知是賓頭盧。自爾以來,諸人設福,皆不敢復遮門。若得賓頭盧,其坐華即不萎。若新立房舍床榻。
欲請賓頭盧時。皆當香湯灑地。燃香油燈。新床新褥奮綿敷之。以白練覆綿上。初夜如法請之。還閉房戶。慎勿輕慢窺看。皆各至心,信其必來。精誠感徹。無不至也。
來則耨上現有臥處。浴室亦現用湯水處。受大會請時。或在上坐。或在中坐。或在下坐。現作隨處僧形。人求其異終不可得。去後見坐處華不萎乃知之矣。
【譯文】《請賓頭盧尊者經》宋三藏慧簡譯
天竺國的居士、國王和長者,舉辦一切法會時,常請賓頭盧頗羅墮誓阿羅漢來接受供養。賓頭盧是尊者的名,頗羅墮誓是姓。由於尊者曾在樹提長者面前顯示神足通,佛斥責他,不讓他涅槃,命他為末法時期的四部眾作福田。
請他的時候,需要在靜處燒香禮拜,面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說:大德賓頭盧頗羅墮誓,受佛旨意,為末法人作福田。願您接受我的請求,到這裡來接受供養。如果新建了屋舍,也應請他,說:願您接受我的請求,到這房子的床鋪來住宿。如果集眾請眾僧洗澡沐浴時,也應請他,說:願您接受我的請求,於此洗澡沐浴。
要在天沒有亮前,準備好香湯淨水、澡豆、楊枝(洗澡的用品)、香油,調和好冷暖,如一般人洗澡一樣。打開大門,請他進入。然後關閉房門。如一般人洗澡用那麼長的時間後,眾僧人再進入。但凡法會,供食洗澡沐浴,必須要一切請他的僧人,有至心求解脫的誠心,不疑不昧,信心清淨,然後可以才請來。
近世有一個德高望重的年長者,聽說賓頭盧阿羅漢,受佛旨意,為末法人作福田,就如法施設大會,至心請賓頭盧。波斯地毯下遍佈香花,想用來作驗證。大眾食完後,掀開地毯看,花全部都枯萎了。這位辦法會的長者懊惱自責。不知道哪個地方做的不對。這位長者更加精進竭力。詳細的詢問經師,又重新舉辦大法會。跟前一次一樣,花也全部都枯萎了。他又更是花光了全部的家財,再次舉辦大法會。還是跟前兩次一樣。
這位長者懊惱自責。又更請來百餘位法師,求他們開示,請他們說自己到底錯在什麼地方,並且懺悔自己的罪過。就這樣,長者面向上座坐著的一位老人,對眾陳述,懺悔自己的罪過。
上座的老人告訴他說:你三次辦法會請我,我都接受你的邀請了,你自己叫下人,在大門口阻擾,嫌我年老,衣服破爛,說是被趕出來的草芥比丘。不肯讓我進來見你一面。我說是你請的,想強行進入。你的奴才以杖打我,頭被打破,額頭右角留下瘡疤。到第二會,我也來了。又不能夠到面前見你。我又想強行進入,又打破我的頭,額頭當中,留下瘡疤。到第三會我也來了,跟前面一樣被打。我頭上的額左角,留有瘡疤。這些,都是你自所做的事情,有什麼懊惱、惋惜的!
說完,已經不見了。長者這才知道,這是賓頭盧尊者。
自這件事情以後,各人設福供養,都不敢再關門。如果得賓頭盧來,他坐過的,花就不枯萎。若新建房舍,鋪了床榻,想請賓頭盧時,都應當用調有香料的熱水灑地,燃香油燈。新床新褥好的絲綿鋪敷,以白絲綢鋪在絲綿上。初更(晚七時至九時)如法請他。然後再關閉房門。千萬小心,不能輕慢、偷看。各人都至心相信,他必然會來。精誠感徹,他沒有不到的。如果來過,則耨子上會發現有臥過的地方。浴室也發現,有用過熱水的地方。
受大會請時,他或在上坐,或在中坐,或在下坐。表現作他坐的地方的那些僧人的形象。人們如果想看出他與別人不同的地方,終不可得。他走後,見坐處花不枯萎,才知道是他來了。
另據:大正藏二三·事匯部《諸經要集卷第五》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聖僧緣第四
如昔有樹提伽長者,造栴檀缽,著絡囊中,懸高象牙杙上。作是言:若沙門婆羅門,不以梯杖能得者,即與之。
諸內外道,知欲現神通,皆挑頭而去。
賓頭盧聞是事,問目連言:實爾不?
答言:實爾。汝師子吼中第一。便往取之。其目連懼佛教不肯取。
賓頭盧即往其捨,入禪定。便於坐上,伸手取缽。依四分律,當時坐於方石,縱廣極大,逐身飛空,得缽已,還去。
佛聞,呵云:比丘為外道缽,而於未受戒人前,現神通力。從今盡形擯汝,不得住閻浮提。
於是賓頭盧,如佛教敕,往西瞿耶尼,教化四眾,廣宣佛法。
閻浮提四部弟子,思見賓頭盧,白佛。
佛聽,還座。現神足故,不聽涅槃,敕令為末世四部眾作福田。其亦自誓:三天下有請悉赴。
又,《阿育王經》:
海意比丘,從鑊乘空,為王說偈云:
汝身同人身 汝力過人力
應令我知之 為汝作神力
王發心,請四方僧,說偈云:
有諸阿羅漢 當來攝受我
我請阿羅漢 當悉來此處
【附註】
【賓頭盧住處】 (雜語)雜阿含二十三曰:『時王(阿育王也)白尊者曰:尊者今住在何處?尊者答王曰:在於北山,山名犍陀摩羅,共諸同梵行僧。』請賓頭盧經曰:『請時於靜處燒香禮拜,向天竺摩梨山至心稱名言。』(云云)。
【賓頭盧】佛弟子之一,十六羅漢之一,四大聲聞之一。具稱賓頭盧頗羅墮誓、賓頭盧頗羅墮;略稱賓頭盧或賓頭。此中,賓「賓頭盧」為其名,意譯不動;「頗羅墮」為其姓,意譯利根、捷疾,或重瞳,為婆羅門十八姓之一。《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所載:與自眷屬千阿羅漢,多分住於西瞿陀尼洲。
賓頭盧永住於世,現白頭長眉相。根據《賓頭盧突羅闍為優陀延王說法經》所載,師原為跋蹉國拘捨彌城優陀延王輔相之子。自幼歸依佛教,出家學道得具足果。後遊行教化還拘捨彌城。優陀延王聞之,心懷敬仰,曾詣其住處,聽受說法,懺悔罪過。佛成道後之第六年,有王捨城樹提伽長者高懸旃檀缽於竿上,聲言將缽送予能以神通取得者。時由賓頭盧得之,然遭佛呵責為非法,以其妄弄神通。故令其不得住於閻浮提,而使之前往瞿耶尼洲弘化。後雖許其歸返,然罰以不得入涅盤,令永住於南天竺摩梨山,以化度佛滅後之眾生。因此,賓頭盧又稱住世阿羅漢。
後世印度之大乘寺院多以文殊為上座,而小乘寺院則以賓頭盧為上座。東晉之道安為中國佛教史上信仰賓頭盧之第一人。《高僧傳》卷五《道安傳》云:「安常注諸經,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說不堪遠理,願見瑞相。乃夢見胡道人頭白眉毛長,語安云:君所注經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當相助弘通,可時時設食。後十誦律至,遠公乃知和上所夢賓頭盧也,於是立座飯之,處處成則。」
在道安之時,雖「立座飯之」,但仍未繪形像,直至劉宋·泰始(465-471)末年,法願、法鏡等人始繪其形像以祭祀之。並將其視為聖僧而安置其繪像於齋堂之中,一直到唐代皆以此為常則,後因不空三藏之奏請始改以文殊為上座。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載:
賓頭盧頗羅墮,十六羅漢中之第一賓頭盧尊者,即長眉羅漢。賓頭盧翻言『不動』,頗羅墮譯言捷疾、利根、重瞳等。此人原為拘捨彌城優填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因對白衣妄弄神通,為佛呵責,不得住於閻浮提,使往化西瞿耶尼洲,後閻浮四眾思見之,白佛。佛聽還,而不聽入涅槃,使永住於南天之摩梨山,為末世四眾作福田。依四分律五十三說:世尊在拘□彌國,王優填是賓頭盧親厚之知識,王朝晡常往問訊。時有不信樂佛法之婆羅門大臣,見賓頭盧不起身迎王,以噁心諫止王。王日:『明日清旦當往,若不起,當奪其命。』明旦賓頭盧遙見王來,便遠迎。王問言:『汝今何意起迎我?』答言:『為汝故起。』王言:『昨日何故不起?』答言:『亦為汝故。』言:『云何為我?』答言:『汝昨日善心來,今日懷噁心來,若我不起,當奪我命,若奪我命,必墮地獄。若起迎王,將失王位,然寧使失王位,不可使墮地獄,是故起。』王曰:『幾日失王位?』言卻後七日必失王位,即如記,至第七日,慰禪王國波羅殊提王來捉王,七年鎖腳囚禁 。
【氍氀】
此土本無.其物皆從西北塞外而來.若叢毛編織而出毛頭.兼有文像人獸等狀者名曰氀.字書總雲罽屬.若以經緯班毛如此綿者名曰.用為地敷壁障也。考《說文新附》云:「氍、氍毹、毾(登+毛)皆氈緂之屬,蓋方言也。」
慧琳在釋《大寶積經》第三十七卷中「氍毹」一詞時曾指出其「本胡語也。此無正翻。」
又在釋該經第一百二十卷中「黃毯」云:「他感反。或作(炎+毛)。
《考聲》云:『纖毛為之。』出吐蕃。」
其在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中卷「氍氀」一詞又云:「上具俱反,下數衢反。波斯胡語也。」
宋應星《天工開物·褐氈》亦說:「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
這些與「毯」有關的外來詞可能源自印度,也可能源自波斯,更可能源自受印度或波斯等語言影響的當時西域語言,其中或據怯盧語,或據焉耆語,或據龜茲語,仰或據其他西域語。
另據南懷瑾先生著《如何修證佛法》介紹:
「從前在普陀山、九華山、峨嵋山的叢林下常會有這種事,有錢的施主們來打千僧齋,供養一千個和尚吃一餐素齋......這時候,我們這位大師兄賓頭盧尊者會來,他來時沒人知道,不過,他走後會告訴你,證明佛法是真的,只是過後才讓你知道。」
賓頭盧尊者——也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中點了名的:賓頭盧頗羅墮。
他,見證了佛說此經的全過程。
http://www.folou.com/thread-75682-1-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收集一些佛法與人生的文章,這裡的文章皆是轉帖。不回答問題或釋疑。